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7:0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0 03:15
郭沫若对拥有独特香气的嘉州海棠有着特别的喜爱。1939年,当他回到故乡乐山,游览草堂寺(现为草堂高级中学校址)时,他的心中涌动着对海棠的思念,写下了一首诗《重游乐山草堂寺》:“何处海棠香讯在,草堂寺内几徘徊。”那时,嘉州海棠的踪迹已经显得日渐稀少,成为了他对家乡记忆中的一抹珍贵痕迹。
早在1928年,郭沫若在撰写《我的童年》时,就以乐山为引,自豪地称其为“海棠香国”。他在诗文中描绘了乐山的特色:“海棠香国荔枝湾,苏子当年寓此间。”这里的“海棠香国”不仅是对乐山地理特色的赞美,更是对故乡深深的情感寄托。郭沫若对家乡的这份深情,透过文字,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嘉州海棠的钟爱和对乐山的深情厚谊。
“海棠香国”给人无限遐想,与湖南省因自古盛产湘莲被称为“芙蓉国”有异曲同工之妙。“海棠香国”一词最早从何而来呢? “海棠香国”较早出自宋人沈立的《海棠记》:“大足治中,旧有香霏阁,号曰海棠香国。”可见,“海棠香国”这一美誉较早属于昌州.乐山号“海棠香国”最早见于明万历39年(1611年)编成的《嘉定州志》:“州治枕海棠山,接高标之脉。甘棠楼,知州钟振题‘海棠香国’于此。”比大足晚了五百多年。 重庆大足龙岗山北塔脚下,高耸的石崖上,刻着四个斗大的字:“海棠香国”。当地传说是唐代昌州府官张颜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