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近年未成年人暴力的频繁发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3:3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4 17:39
未成年人暴力的频繁发生应该予以制止!
我想每一个有良知的人,心,都在滴血,难道,这些目不忍视的案例还不发人深省吗?我相信,无数家长和我有着一样的震惊和恐惧——他们都是孩子啊,为什么这么残忍,甚至有些灭绝人性,暴虐何以至此?是谁助长了他们的暴力之风?其形成根由是什么呢?
一、法律惩戒过轻,刑法中针对未成年人有关暴力的刑事案件没有细致明确的法律条文。
近年来,对于未成年人频繁出现的暴力事件,法律上似乎无力以对。我国刑法规定年满十六周岁的青少年犯罪负刑事责任,而对于年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仅对故意杀人等八类严重的暴力犯罪负刑事责任。至于十四周岁以下的均不承担刑事责任。
事实上,未成年暴力全球普遍存在,并非中国独有,可在量刑上却有所不同。就如一为律师所说,“有些国家判定刑事责任不仅以年龄为依据,还要根据罪行进行考量,十岁也有可能面临刑责,相比之下中国青少年的违法成本非常低。”也许,这就是施暴者肆无忌惮的根本原因吧。
二、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促使未成年人心理扭曲。
未成年暴力事件发生后,在调查取证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施暴者的家庭教育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缺位。有的未成年人是单亲家庭缺少父母正常的关爱,养成了孤僻、暴戾的性格;有的本身也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他们把对父母长时间的压抑和忍受爆发在同学或者其它未成年人身上;有的是独生子女,倍受父母长辈的溺爱,养成了惟我独尊的偏执性格,当对某些同学要求的愿望不能达成时,便产生了报复的动机。
研究表明,青春期的孩子都比较冲动,性格极不稳定,由于家长的宠爱、教育不当等原因,极易染上心胸狭隘、自私、任性、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等病态心理。因此,在家庭教育中,首先父母要克服不正常的心理因素,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在教育过程中既要尊重孩子,又要约束孩子,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自主学习、健康向上的教育氛围。不要造成物质上溺爱,心灵上却受到摧残的可悲后果,让真正的关爱融入孩子的幼小心灵。其次,应加强和学校的联系,与老师及时沟通,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时时关心孩子,了解其心理需求和生活需要,以及要善于观察其行为是否异常,把他们的暴力倾向消灭于萌芽之中。
三、学校法制教育不够完善,教育学生知法懂法只停留在一句口号上。
也许,我们正处在教育的迷蒙时期,在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的同时,依然离不开以成绩为主导的尴尬境地。学校过分注重孩子的成绩,致使法制教育严重缺课,造成大部分学生不知法、不懂法,有的学生竟浑然不知自己的行为已构成暴力犯罪的严重后果。
未成年暴力加剧升级的背后,是在警示我们学校要加强德育、法制、安全方面的教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我们呼吁道德回归的同时学校必须适时地改进教育惩戒机制,对于那些给他人身心上造成创伤的施暴者不应只停留在处分、警告、口头上说教,应按事件发生的性质与情节轻重进行严厉地惩治与处罚,情节严重的决不能姑息养奸,让他们知道错误的行为必将受到法规与制度的严惩。
四、旁观者的冷漠,助长了施暴者的嚣张气焰。
未成年人的暴力行为固然使人愤恨,旁观者的冷漠和无情更让人心寒,有的甚至还用手机拍照,以娱乐的心态看热闹,成年人也不乏其中。施暴者的年幼无知,难道作为成年人不应出手制止他们的暴力行为吗?当孩子遭受欺凌与人身攻击时,不要让那颗孤立无助的心绝望。
其实,国人的冷漠与无情似乎早已司空见惯了,当你面对凶狠的歹徒保持冷漠也许是为了自保,但是,当你面对那些未成年孩子施展暴力的时候,依然冷漠,你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态呢?也许正是你这个冷漠无情看客的存在疯长了施暴者的威风,给了他们施暴的理由。
如果,被扒衣的,被殴打的是你的孩子,你还能无动于衷吗?
五、受社会不良环境和媒介中暴力行为的影响。
青少年的自我认知、人格均处于成长期,心理、生理上都处在发育阶段,没有完全成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其行为多来自对他人的效仿,社会上不良榜样的出现直接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和做人与处世的态度。因此,要谨防社会道德滑坡的风险,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给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与此同时,社会和相关部门应控制暴力文化的传播。当下媒介中的暴力因素不容小觑,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网络暴力的大量出现更是对未成年人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危害,诱使未成年人步入触犯法律的深渊。
未成年暴力不应再被人们忽视了,应针对其独特性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制度或法规,将这个愈演愈烈的暴力倾向扼杀。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4 17:39
未成年人暴力的频繁发生应该予以制止!
我想每一个有良知的人,心,都在滴血,难道,这些目不忍视的案例还不发人深省吗?我相信,无数家长和我有着一样的震惊和恐惧——他们都是孩子啊,为什么这么残忍,甚至有些灭绝人性,暴虐何以至此?是谁助长了他们的暴力之风?其形成根由是什么呢?
一、法律惩戒过轻,刑法中针对未成年人有关暴力的刑事案件没有细致明确的法律条文。
近年来,对于未成年人频繁出现的暴力事件,法律上似乎无力以对。我国刑法规定年满十六周岁的青少年犯罪负刑事责任,而对于年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仅对故意杀人等八类严重的暴力犯罪负刑事责任。至于十四周岁以下的均不承担刑事责任。
事实上,未成年暴力全球普遍存在,并非中国独有,可在量刑上却有所不同。就如一为律师所说,“有些国家判定刑事责任不仅以年龄为依据,还要根据罪行进行考量,十岁也有可能面临刑责,相比之下中国青少年的违法成本非常低。”也许,这就是施暴者肆无忌惮的根本原因吧。
二、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促使未成年人心理扭曲。
未成年暴力事件发生后,在调查取证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施暴者的家庭教育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缺位。有的未成年人是单亲家庭缺少父母正常的关爱,养成了孤僻、暴戾的性格;有的本身也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他们把对父母长时间的压抑和忍受爆发在同学或者其它未成年人身上;有的是独生子女,倍受父母长辈的溺爱,养成了惟我独尊的偏执性格,当对某些同学要求的愿望不能达成时,便产生了报复的动机。
研究表明,青春期的孩子都比较冲动,性格极不稳定,由于家长的宠爱、教育不当等原因,极易染上心胸狭隘、自私、任性、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等病态心理。因此,在家庭教育中,首先父母要克服不正常的心理因素,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在教育过程中既要尊重孩子,又要约束孩子,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自主学习、健康向上的教育氛围。不要造成物质上溺爱,心灵上却受到摧残的可悲后果,让真正的关爱融入孩子的幼小心灵。其次,应加强和学校的联系,与老师及时沟通,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时时关心孩子,了解其心理需求和生活需要,以及要善于观察其行为是否异常,把他们的暴力倾向消灭于萌芽之中。
三、学校法制教育不够完善,教育学生知法懂法只停留在一句口号上。
也许,我们正处在教育的迷蒙时期,在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的同时,依然离不开以成绩为主导的尴尬境地。学校过分注重孩子的成绩,致使法制教育严重缺课,造成大部分学生不知法、不懂法,有的学生竟浑然不知自己的行为已构成暴力犯罪的严重后果。
未成年暴力加剧升级的背后,是在警示我们学校要加强德育、法制、安全方面的教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我们呼吁道德回归的同时学校必须适时地改进教育惩戒机制,对于那些给他人身心上造成创伤的施暴者不应只停留在处分、警告、口头上说教,应按事件发生的性质与情节轻重进行严厉地惩治与处罚,情节严重的决不能姑息养奸,让他们知道错误的行为必将受到法规与制度的严惩。
四、旁观者的冷漠,助长了施暴者的嚣张气焰。
未成年人的暴力行为固然使人愤恨,旁观者的冷漠和无情更让人心寒,有的甚至还用手机拍照,以娱乐的心态看热闹,成年人也不乏其中。施暴者的年幼无知,难道作为成年人不应出手制止他们的暴力行为吗?当孩子遭受欺凌与人身攻击时,不要让那颗孤立无助的心绝望。
其实,国人的冷漠与无情似乎早已司空见惯了,当你面对凶狠的歹徒保持冷漠也许是为了自保,但是,当你面对那些未成年孩子施展暴力的时候,依然冷漠,你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态呢?也许正是你这个冷漠无情看客的存在疯长了施暴者的威风,给了他们施暴的理由。
如果,被扒衣的,被殴打的是你的孩子,你还能无动于衷吗?
五、受社会不良环境和媒介中暴力行为的影响。
青少年的自我认知、人格均处于成长期,心理、生理上都处在发育阶段,没有完全成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其行为多来自对他人的效仿,社会上不良榜样的出现直接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和做人与处世的态度。因此,要谨防社会道德滑坡的风险,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给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与此同时,社会和相关部门应控制暴力文化的传播。当下媒介中的暴力因素不容小觑,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网络暴力的大量出现更是对未成年人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危害,诱使未成年人步入触犯法律的深渊。
未成年暴力不应再被人们忽视了,应针对其独特性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制度或法规,将这个愈演愈烈的暴力倾向扼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