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禾厚望俞伟:我的五年VC体验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2:5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9 01:54
在回溯2022年的背景下,多数风险投资/私募股权(VC/PE)机构可能经历了一段复杂的情绪历程,无论是募资过程中的喜忧参半,还是投资活动的集体放缓,退出市场的一半是机遇,一半是挑战。然而,对于元禾厚望而言,这一年却是逆流而上的爆发之年。
在这一年,合伙人俞伟和他的团队仍然非常活跃。他们通过一组数据显示,投资活动集中于硬科技赛道的早期项目,全年共出手13次投资;与此同时,在募资端,元禾厚望成功完成了创新成长基金二期的二关,以及南通元禾厚望成长一期基金的首关,合计募集规模达到16亿元。
这标志着俞伟从创业者转型为风险投资人的第五个年头。理科背景出身的他,分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和清华大学,专业涵盖了自动控制、系统工程和通信工程。他自述已成为了“杂家”,而非“专家”。早年,俞伟是一位出色的创业者,通过卖掉公司,意外踏入了风险投资领域。
在俞伟的投资名单中,不乏炬芯科技、屹唐半导体、御微半导体、恒坤新材料等明星独角兽企业。然而,他强调,硬科技投资并无秘籍,关键在于深入产业。“硬科技投资最缺乏的是耐心,不存在短期内就能赚取高额回报的投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投资人可能不得不放弃互联网和消费时代的造富神话。”
从创业者的身份转变为风险投资人,俞伟回想起了一个关键转折点——2012年。那时,他已在一家芯片公司担任总经理,但逐渐意识到个人发展瓶颈,对于公司和产品的商业化想法难以实现,于是萌生了亲自创业的念头。他决定辞职,成立北京民芯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安全和密码相关的芯片产品。在创业的道路上,俞伟经历了各种考验,三年多后与另一家公司合并,给团队和自己一个满意的交代。
结束创业后,俞伟开始思考未来职业方向,内心并未找到明确答案。直到2017年10月,他遇到了元禾厚望管理合伙人曾之杰,两人一见如故,曾之杰邀请俞伟加入元禾厚望半导体投资团队。起初,俞伟对于转型投资人感到困惑。在与曾之杰的深入交流中,俞伟了解到自己的背景与条件恰好符合加入投资团队的要求,最终在2018年加入,并于2020年成为合伙人,专注于硬科技赛道的投资。
转型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俞伟最大的挑战是作为产业界资深人士,最初进入投资行业时过于保守,难以轻易出手。为此,他专门请教了一位清华师兄,师兄告诉他,每个创业者及企业必然存在各种问题,投资人需要评估创业者克服这些问题的可能性,或整合资源解决问题,从而判断是否值得投资。这些交流对俞伟大有裨益。
在元禾厚望的成长过程中,2019年和2020年留给俞伟深刻记忆。市场风向发生变化,互联网产业红利消失,对平台型互联网企业的监管趋严。厚望团队经过分析和讨论,决定坚持数字经济和硬科技双赛道策略,将更多资源投入以半导体为核心的硬科技赛道。2020年,尽管遭遇新冠疫情,厚望团队克服困难,投资了屹唐半导体、智芯微、盛合精微等明星硬科技项目,弥补了投资进度。
五年来,俞伟亲历了中国创投行业快速变化的时期。作为负责硬科技赛道的合伙人,他欣慰自己成功应对投资压力,没有辜负曾总及团队的信任,为元禾厚望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投资独角兽企业方面,俞伟分享了他所认为的秘诀——“厚积薄发”。尽管国内创投行业整体情绪低迷,元禾厚望仍投资13笔,集中于硬科技赛道的早期项目。他强调,一家投资机构的底蕴非常重要,这也是他选择加入厚望团队的原因。
俞伟认为,一个投资团队的默契度对基金的最终回报至关重要。元禾厚望团队成员多为理工科背景,拥有创业与投资的复合经验。他用比喻说明,投资团队就像一起吃饭的人,需要口味一致,团队成员之间需要高度配合。
回顾投资案例,御微半导体给俞伟留下了深刻印象。御微半导体所处的量检测设备赛道技术难度仅次于光刻机,全球市场份额主要被美国的KLA垄断。尽管技术壁垒高,但国内市场仅100亿元规模,同赛道公司有7家左右。俞伟判断御微半导体有机会成为本土化公司的行业领导者,于是决定参与A轮融资,并在后续融资中继续加注。
对于屹唐半导体的投资,俞伟回忆,这是他作为投资人的首次出手,公司当时的投前估值高达180亿,在投资圈内颇具争议。最终决定投资,俞伟基于对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的判断,认为屹唐作为龙头公司,有业绩增长空间,具备全球化机会,供应链本土化推进能降低产品成本,改善财务指标。这一决定得到验证,公司后续发展印证了投资判断的正确性。
除了御微半导体和屹唐半导体,俞伟还投资了炬芯科技、恒坤新材料等明星独角兽企业。他强调,做投资没有秘籍,但作为一名硬科技赛道的投资人,必须深入了解产业,对赛道、护城河和成长曲线有清晰认识,同时对估值进行合理评估。创业经历同样为俞伟提供宝贵洞察,他善于从创业者的角度理解公司痛点,与创业者产生共鸣。
为了更好地把握产业投资周期,俞伟密切关注全球经济状况、相关政策及专家预判,同时与产业内的朋友保持定期交流,尤其是生产制造端的企业家,这些交流有助于判断未来的产业投资周期。
项目估值过高,是硬科技投资面临的主要挑战。俞伟指出,投资人应追求优质投资而非仅仅优质项目,把握合理的项目估值至关重要。他认为,再好的项目,如果估值不合理,投决会上也会被否决。判断项目估值合理性的关键是不刻意追求一级市场项目比二级市场便宜,但也不能偏离二级市场的合理水平,更看重企业的成长性。
进入2023年,尽管一些投资人认为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问题将有所改善,但俞伟持有不同看法。他认为,随着注册制的推进,A股市场港股化及机构化的趋势将带来二级市场估值的回调,而一级市场投资中,中国资本处于起步阶段,大量具备产业引导和地方政府招商属性的资金对回报率要求不急切,这推高了一级市场的估值。
作为硬科技投资人,俞伟认识到“贵”是长期挑战,因此,投资人需要学会“微分”,即关注企业成长带来的红利,以获得更好的投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