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荆轲的分析 280433590@qq.com 谢谢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7 07:46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8 09:07
一、可爱的悲剧英雄荆轲
1.见义勇为的品质
荆轲流浪到燕国,开始时只与狗屠和高渐离要好,上流社会并不了解他。后来道德高尚的处士田光结识了他,认为荆轲是一位不凡的人,对他格外客气。不久便请求他替自己去干一件杀身取义的大事,荆轲没有丝毫的犹豫,没有提任何条件,就一口答应了。这是士为知已者死吗?不,绝对不是!荆轲不是燕国人,也不是太子丹的知已,而是一个家破国亡的流浪者,他没有为燕国而死的义务,可他愿意去死。这是什么精神?这是中华民族见义勇为的自我牺牲精神。司马迁写荆轲见义勇为时,没有一个字的心理描写,无庸置疑,荆轲当时的心理是怎样的光明磊落:秦王无道,今天我要替齐、韩、燕、赵、魏、楚六国除暴安良,死何足惜,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当此大任,舍我其谁?
2.潇洒的风度
如果有人认为荆轲还是一介武夫,那就大错而特错。荆轲是男高音歌唱家,筑演奏家高渐离的知音。在燕国的街市上像李白一样地豪饮,喝到半醉,高渐离击筑,筑声悲壮,荆轲歌而和之,歌毕,两人相对哭泣,旁若无人。你看,对音乐的理解是多么深刻,行为又是多么的浪漫。易水送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筑声而歌,唱的是凄凉的“变徵”调,送行的人都掉下泪来。荆轲又走上前去,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调子是悲壮的羽声,送行的人被感动得怒眼圆睁,发尽上指冠。这首悲歌具有永恒的动人力量。唐代洛宾王渡易水时说:“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明代董份说:“荆轲歌易水,使懦夫生色。”孙月峰说:“只此两句却无不慷慨激烈,写得壮士心出,气盖一世。”今天不少歌唱家出了不少“金曲”集,试问,哪一句歌词能像《易水送别》那样传颂数千年?荆轲的悲歌才是旷代绝唱,易水悲歌把荆轲的英雄风采烘托得淋漓尽致。
荆轲还是剑术家,他仗剑壮游天下,风度翩翩,每到一处,都与上流社会的人交往。加之他又好读书,一派儒将风度。荆轲在中国历史上称得上是一位有侠义精神同时又兼有儒者风度的英雄。
3.外交家的气质
荆轲作为刺客的形象,二千多年来,已是家喻户晓了,但据此说荆轲是刺客,那也大错特错了。荆轲刺秦王是事实,司马迁把他列入《刺客列传》,并作为全篇的重点,这也是事实,但只要我们读完全篇,就会发现荆轲的刺杀行为是偶然的,而不是必然的。荆轲临时扮演了刺客这一角色,他并不以刺杀为职业,他是一个不得志的具有外交家气质的壮士,司马迁在传记中或隐或现地表现了这一点,让我们看以下事实: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荆轲是齐国贵族庆氏的后代,迁移到了卫国后,人们尊称他为卿。可见他出生贵族。生活在上流社会,自然具有交际才干。此其一。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能用剑术理论去游说君王,可见荆轲有辩才。邹忌以鼓琴的道理说动齐威王,并当了齐国的宰相;苏秦以“合纵”战略游说六国诸侯,结果当了战国时期的盟军总司令,胸佩六国帅印,其地位与二战时期的艾森豪威尔相似;食客毛遂以“锥处囊中”说动平原君,使自己成为使团代表,后又凭借三言两语说动楚王与赵国联合抗秦。战国时期,上流社会有杰出才干的人往往通过游说诸侯的办法去谋取官职,从而展示自己的才干。荆轲当然也不例外,可惜卫元君不能用其才。此其二。
荆轲一到燕国就结识了筑演奏家高渐离,荆轲死后秦把高渐离的眼睛弄瞎,他仍然用筑扑击秦王,替荆轲报仇,这是何等的壮烈,高渐离的行为是对英雄的仰慕;处士田光,燕国上流社会没有不知道他的名声的。荆轲一到燕都蓟北,田光便对荆轲格外尊重,一定是荆轲某种超凡的气质感动了这位道德高尚的长者,后来田光向太子丹推荐荆轲去完成刺杀任务,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请注意,刺杀秦王,需要绝顶的智慧与天神的勇敢,至于武功那是次要的,此其三。
刺杀秦王,必先引诱秦王,引诱秦王,非得樊於期的首级不可。丹不忍心杀樊於期,荆轲以国仇家恨说樊於期: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於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匈,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刭。
荆轲三言两语便把樊於期说得流泪满面,立刻自杀。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荆轲夺魂惊魄的雄辩。此其四。
刺杀秦王的关键环节,就是接近秦王。当秦王设九宾于廷召见荆轲时,“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眼看刺杀行动就要败露,机智的荆轲回过头来望着秦舞阳笑了笑,上前向秦王解释说:“北方蛮夷一样的野人,从来没有见过天子,所以非常害怕,希望大王宽恕他一些,使他能在大王面前完成使者的任务。”危险就在眼前,荆轲轻松一笑,几句得体的外交辞令,便化险为夷,使秦王与群臣消了疑虑。真是三寸不烂之舌,强胜百万之兵。此其五。
说荆轲有外交家气质,请不要认为这是牵强附会,燕国献督亢地图,秦王设九宾于廷,这是燕秦两国重大的外事活动,只有资深的外交大臣才有资格担当使命。据此,说荆轲是外交家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4.沉勇的性格
荆轲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他不计较,只悄悄地离开;游邯郸与鲁勾践博,争道(抢先),“鲁勾践怒而叱之”,他也不计较,又默默地离去。这些都是对壮士的侮辱啊!荆轲为何不计较?与一个不了解自己的人有什么必要计较?犯不着跟他拼命。苏轼说,见辱,拔剑而起,此乃匹夫之勇。真正的勇者,泰山崩于前而不为所动。韩信能忍胯下之辱,因为他要伸大志;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因为他要著《史记》;荆轲受辱,忍让回避,因为他心中有抱负。司马迁赞美荆轲“智深而沉勇”,是一点也不假的。
易水送别,悲剧气氛骤浓。送行者皆白衣冠,荆轲此去,成功亦死,失败亦死。此时送行,实为送葬。太子丹与从宾客都垂涕哭泣,荆轲没有眼泪,没有悲哀,只有一个人独担天大困难的豪迈气概,并自谱壮词,慷慨地唱起悲壮的羽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众人被感动得怒发冲冠。荆轲登车而去,头一直没有回过来,这种坚韧毅力只有天神才具备。
秦王在咸阳宫召见荆轲,刺杀就在眼前,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该死的舞阳色变振恐。风云突变,荆轲镇定自若,悠游坦然。顾笑舞阳,前谢秦王。把就要露出的马脚一下遮掩得天衣无缝。荆轲镇定的风采源于他的神勇。
由于秦舞阳临场怯阵,刺杀归于失败。秦王以剑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瘫倒在地上,秦王再次击伤荆轲,荆轲知事情不能成功了,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从容微笑,蔑视痛骂秦王。这是怎样的神勇啊!按现代医学的观点,左腿砍断,血喷如柱,人要昏死过去,而此时荆轲的神经中枢只有一个兴奋点,就是击杀秦王,于是作最后一搏,投去匕首,击中殿柱。秦王又躲过了,并八次击伤荆轲。荆轲浑身喷血,他忍着钻骨入髓的痛,倚柱而笑,箕倨而骂。英雄可以失败,但不能丧其精神,这就是荆轲的沉勇。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8 09:00
1、荆轲是一位义士,其侠义与勇敢精神值得学习和弘扬。
2、从推动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荆轲的做法并没有进步意义。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