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6 20:3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8 01:06
容肇祖的学术生涯始于1913年春,考入东莞中学。1917年秋,因家庭经济困难,他选择进入广东高等师范学校英文专业,期间在学校的《杂志》上发表过文章和诗歌。他翻译了莫泊桑的小说《余妻之基》并发表在《小说月报》上。1919年夏,“五四”运动影响下,容肇祖积极投身爱国宣传活动,到佛山、九江等地宣传抵制日货,深刻认识到祖国的贫困和人民的苦难,于1921年秋毕业后,他游历各地后回到东莞中学任教。半年后,他与兄长容庚支持男女同校,辞去教职北上求学。
1922年秋,容肇祖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开始对歌谣产生兴趣,并在《歌谣》周刊上发表文章。1923年,他参与了风俗调查会,对北京妙峰山的进香活动进行了研究。1924年,他与顾颉刚等人对北京妙峰山进行民俗学研究,发表《妙峰山进香者的心理》。1926年毕业后,他在厦门大学担任讲师,并创办了《厦大国学研究院周刊》。他深入研究风俗调查,同时在授课之余进行福州的风俗文艺采集。
1927年,容肇祖回到广州,成为中山大学的教师,并与顾颉刚等人成立民俗学会和创办“民间文艺”(后改名《民俗》周刊)。他在1928年转向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研究,同年在顾颉刚的民俗学传习班上授课,并赴滇调查西南民族。1929年,他的研究活动达到巅峰,出版《迷信与传记》,并被推选为民俗学会主席。
1930年,他到岭南大学任副教授,继续民俗学研究,并发表了多篇文章。1932年,因岭南大学经费困难,他回到中山大学,并在历史系任教。1933年,他再次担任民俗学会主席,并致力于《民俗》周刊的复刊。抗战爆发后,他南下昆明任教,积极关注政治斗争,出版了多部学术著作。1940年,他在坪石镇教授期间,生活困苦,但仍坚持研究。
抗战胜利后,容肇祖回到广州,积极参与进步斗争。1946年,他成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出版《先秦法家》。1952年,他转到北京市文教委员会从事古籍整理工作。1956年后,他在社科院工作,担任多个学术职务,出版和整理了多部古籍和学术著作。在“文革”期间,他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受到严重冲击,粉碎“四人帮”后,他重新投入学术研究,直至晚年。
(1897~1994)我国著名中国哲学史研究专家、民俗学家和民间文艺学家。字元胎,1897年12月1日出生在广东东莞市的一个书香家庭。他出生之时,正是其祖父去世之日,因而名为念祖,后来才改成了肇祖。父亲容作恭,是广雅书院学生,清朝的拔贡,故家中藏书较多,为肇祖兄弟数人初入学门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他曾上过几年小学,其父去世后,随母到过广州小学念书,辛亥革命后,回家自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