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5 05:3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9 20:12
一诗开篇,“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笔力雄浑,以“高标”形容塔的巍峨,借鉴左思和李白的诗句,展现出塔直插天际的壮观。作者以“跨”和“苍穹”描绘塔的高耸,又通过“烈风”渲染其高峻,象征着时局的动荡。“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诗人借此表达内心的忧虑,暗含对唐王朝危机的感知,不同于寻常之作的浅显。
接下来,诗笔转向塔的建筑,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赞美寺塔的巧夺天工。诗人描述了艰难的攀登过程,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展现了塔的奇险与登塔者的决心。站在塔顶,诗人用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描绘出奇幻的夜景,然后转至黄昏,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寓言中揭示了时令和登临的氛围。
诗人从高塔俯瞰,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寓言山河破碎,*昏暗,焉能辨皇州,直指朝政的混乱。回顾历史,诗人追思唐太宗时期,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表达了对清明时代的怀念,同时也预示着瑶池饮日晏,昆仑丘将乱,批评了玄宗的荒淫和李林甫的专权。
最后,诗人感慨人才的流失和趋炎附势之风,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严厉批判了那些只顾私利的人。整首诗寓意深远,揭示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清明*的向往,是其前期创作中的重要作品。
这首诗,是杜甫在752年(天宝十一年)秋天登慈恩寺塔写的。慈恩寺是唐高宗作太子时为他母亲而建,故称“慈恩”,建于647年(贞观二十一年)。塔是玄奘在652年(永徽三年)建的,称大雁塔,共有六层。701年(大足元年)改建,增高为七层,在今西安市东南。这首诗有一个自注:“时高适、薛据先有此作。”此外,岑参、储光羲也写了诗。杜甫的这首诗是同题诸诗中的压卷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