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4 18:3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4 19:08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微粒主要源于药液的污染。在中药制剂生产中,提纯工艺有限,药液中存在大量不容性胶体微粒,这些微粒可能对患者健康构成风险。此外,临床操作时的插管、排气等操作也可能使输液中的微粒增加,尤其是50微米以上的异物和纤维。尽管针剂或粉剂生产中采用隔膜防止橡胶塞与药液接触,但隔膜被针头穿刺后,橡胶粒仍可能进入药液,导致微粒数量显著增加。实验显示,橡胶塞穿刺三次后,5-10微米的微粒增加近27倍,穿刺次数越多,产生的微粒越多。
在药物添加过程中,微粒污染的原因可能包括粉剂溶解不完全、药物分子之间的相互理化作用、溶媒的改变以及输液中pH值的变化等。一次添加的药物越多,添加药物顺序不同,产生的微粒数量也不同。临床治疗中,直接在大输液中添加药物是一种常见做法,但需注意微粒污染问题。
环境因素同样对微粒污染有影响。病房中人走动时会带起大量尘埃、纤维和细菌,这些微粒通过输液器的进气管进入药液,使药液里的微粒增加几十倍。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还能促使药物中的钙盐产生碳酸钙结晶。实验表明,药物放置时间和存储条件的改变也会导致结晶和沉淀产生,温度、湿度、光强的变化都可能影响药物中微粒的形成。
切割安瓿时产生的微粒同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安瓿在热封口过程中,瓿内形成负压,不规范的切割操作会产生数十万个细小玻璃微粒。安瓿断裂的瞬间,瓿内的负压会将玻璃碎屑吸入药液。实验结果显示,即使在最规范的操作下,每只安瓿仍可产生近一万个玻璃微粒,再经输液或注射进入人体,这些微粒可能难以完全消除。
值得注意的是,肌肉注射针剂中的微粒含量通常高于大输液剂中的微粒含量。连续几天注射后,肌肉组织可能产生硬结,臀部可能隆起一个包块,建议回家热敷。这一现象并不罕见,有些人的包块可能数十年也无法消除。
医院的护理人员在最严格的规范操作下,也无法完全控制微粒数量。微粒污染问题复杂且难以完全避免,需要医疗人员、药剂师及相关部门共同努力,通过改进工艺、加强操作规范、优化储存条件等措施,减少微粒污染的风险,保护患者健康。
微粒,微粒是指极细小的颗粒,包括肉眼看不到的分子、原子、离子等以及它们的组合。例如,牛顿认为光是一种微粒,称为光的微粒说。在临床医学中,微粒可造成临床危害。我国药典于微粒的规定仅与美国83版药典相当。国内采用的输液过滤介质孔径一般在15微米,对直径6-10微米的截留几乎没有作用,输液不良反应与输液远期影响在所难免。当然也有精密药液输注装置,它可将不溶性微粒限制在5微米以下。一些普通输液器上使用纤维素滤膜临床实验证明:纤维脱落会产生自污染,吸附作用会使药效降低。输液时间越长脱落情况越严重,滤过能力也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