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历上来说(春分)是什么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4 07:0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7 21:09
春分,古时亦称“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通常在每年的3月19日至22日之间,即农历二月十四日,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0°。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也提到:“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明史·历一》则解释说:“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春分的意义在于,首先,一天之中白昼与黑夜时长各为12小时;其次,春分位于立春至立夏之间,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在中国古代,春分被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这意味着春分过后,燕子会从南方飞来,而下雨时天空便会打雷并伴有闪电。春分在中国古历中的记载为:“春分前三日,太阳入赤道内”,3月19日至22日之间的一天,即农历二月十四日,是二十四节气的春分,当太阳运行到黄经0度(春分点)时,春分节气开始。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几乎平分,随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开始出现昼长夜短的现象。由于地球上的不同地区距离赤道的远近不同,正午太阳的高度角也不同,获得的太阳光热也有所差异。一般而言,北半球的3月、4月、5月是春季,而南半球则是秋季。
春分节气时,东亚大槽明显减弱,西风带槽脊活动增多,蒙古到东北地区常有低压活动和气旋发展,低压移动引导冷空气南下,北方地区多大风和扬沙天气。长波槽东移时,受冷暖气团交汇影响,可能出现连续阴雨和倒春寒天气。春分时节,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区和北纬45°以北的地区外,中国各地日平均气温均稳定升达0℃以上,严寒逐渐消退,气温迅速回升,尤其是华北地区和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几乎与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区同时升达10℃以上,进入明媚的春季。广阔的大地上,柳树抽芽,鸟儿飞翔,小麦开始拔节,油菜花香四溢,桃花、李花、梨花竞相开放。而华南地区更是呈现出一幅暮春的景象。
从气候规律来看,春分时节,江南的降水量迅速增加,进入春季的“桃花汛”期;而在“春雨贵如油”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降水仍然很少,抵御春旱是农业生产上的主要问题。春分时节,农业生产活动繁忙,北方春季少雨的地区要抓紧春灌,浇好拔节水,施好拔节肥,注意防御晚霜冻害;南方则需继续做好排涝防渍工作。早稻育秧和薄膜育秧工作已经开始,天气冷暖变化频繁,要注意在冷空气来临时浸种催芽,冷空气结束时抢晴播种。此时,春茶已开始抽芽,应及时追施速效肥料,防治病虫害,力争茶叶丰产优质。
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中国古代习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则处于各季的中间。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全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因此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春分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的农谚。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气温继续回升,但一般不如雨水至春分这段时期上升得快。3月下旬平均气温,华南北部多为13℃至15℃,华南南部多为15℃至16℃。高原大部分地区已经雪融冰消,旬平均气温约5℃至10℃。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等河谷地区气温最高,平均已达18℃至20℃左右。南方除了边缘山区以外,平均每年有七、八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2℃以上,有利于水稻、玉米等作物播种,植树造林也非常适宜。但是,春分前后华南常常有一次较强的冷空气入侵,气温显著下降,最低气温可低至5℃以下。有时还有小股冷空气接踵而至,形成持续数天低温阴雨,对农业生产不利。根据这个特点,应充分利用天气预报,抓住冷尾暖头适时播种。
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不同的是北半球是春天,南半球是秋天,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北半球所得到的太阳辐射逐渐增多,天气逐渐变暖,同时白昼渐长,黑夜渐短。春分节气,受冷暖气团交汇影响,雨水也要增多。俗语讲:“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一场春雨一场暖,春雨过后忙耕田。春季大忙季节即将开始,春管、春耕、春种也将进入繁忙阶段。春分过后,越冬作物进入生长阶段,要加强田间管理。由于气温回升快,需水量相对较大,农民朋友要加强蓄水保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