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04 12:09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15 17:54
意思是小草饱受雨水的浸淹,终于得到上天的怜爱,雨过天晴了。
出自《晚晴》,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雨后晚晴明净清新的境界和生意盎然的景象,表达出诗人欣慰喜悦的感受和明朗乐观的襟怀,典型反映了作者桂幕初期的情绪心态。
全诗如下: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译文如下:
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俯瞰夹城,春天已去,夏季清朗。小草饱受雨水的浸淹,终于得到上天的怜爱,雨过天晴了。
登上高阁,凭栏远眺,天高地迥,夕阳冉冉的余晖透过窗棂。越鸟的窝巢已被晒干,它们的体态也恢复轻盈了。
注释如下:
夹城:城门外的曲城。
幽草:幽暗地方的小草。
并:更。高阁:指诗人居处的楼阁。迥:高远。
首联说自己居处幽僻,俯临夹城,时令正值清和的初夏。乍读似不涉题,上下两句也不相属,其实“俯夹城”的“深居”即是览眺晚晴的立足点,而清和的初夏又进而点明了晚晴的特定时令,不妨说是从时、地两方面把诗题一体化了——初夏凭高览眺所见的晚晴。
初夏多雨,岭南尤然。久雨转晴,傍晚云开日霁,万物顿觉增彩生辉,人的精神也为之一爽。这种景象与感受,本为一般人所习见、所共有。
诗人的独特处,在于既不泛泛写晚晴景象,也不作琐细刻画,而是独取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虚处用笔,暗寓晚晴,并进而写出他对晚晴别有会心的感受。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辉而平添生意,诗人触景兴感,忽生“天意怜幽草”的奇想。
这就使作为自然物的“幽草”无形中人格化了,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晚晴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15 17:54
意思是:老天爷同情那幽僻处的小草,人世间也珍惜着傍晚时的晴天。
出处:《晚晴》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雨后晚晴明净清新的境界和生意盎然的景象,表达出诗人欣慰喜悦的感受和明朗乐观的襟怀,典型反映了作者桂幕初期的情绪心态。
原文节选: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译文:登上高阁,凭栏远眺,天高地迥,夕阳冉冉的余晖透过窗棂。越鸟的窝巢已被晒干,它们的体态也恢复轻盈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诗名《晚晴》,就是傍晚雨后,天空又放晴。据说李商隐这首诗写于桂林。
“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二月,给事中“郑亚”调职“桂林刺史”,“桂管防御观察使”。郑亚属于李党,赏识李商隐的才华,因而辟请李商隐入幕担任“观察支使”兼“掌*”。
以后又特意为李商隐奏加了“检校水部员外郎”的虚衔(从六品,李商隐原在朝廷任“秘书省正字”则是九品)。李商隐非常感激郑亚的知遇之恩,他欣然应允,并与郑亚同赴桂林。从大中元年二月至大中二年二月郑亚被贬为循州刺史而离开桂林,李商隐与郑亚相处一年。”
从资料中,可以看到,李商隐此时是从六品了,算是升官了。而且从京城中的“牛李党争”中脱出来,到桂林休养生息,此时他的心情应该是很不错的。从诗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春夏之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晚晴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15 17:55
意思是小草饱受雨水的浸淹,终于得到上天的怜爱,雨过天晴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15 17:56
老天爷同情那幽僻处的小草,人世间也珍惜着傍晚时的晴天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15 17:56
老天有意怜惜碧绿初长成的小草,人们也注重晚年来之不易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