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都能够统一,为什么欧洲在历史上从来就没有统一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04 11:31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12 12:18
知乎网友回答
一个国家疆域的扩展史和最终形成,归根结底由其所拥有的扩展力和控制力决定,并受其力量边界的制约而中止。
中国自秦以后拥有这种力量,元朝时疆域最大,有人统计认为有3000万平方公里,目前为960万平方公里。
欧洲有过罗马帝国,统一了地中海沿岸诸部落、城邦和国家,鼎盛时期,疆域560万平方公里,其中包括了亚洲的一小部分,持续四世纪后分为西、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80年后亡,东罗马帝国亡于1453年,总时长1480年。现在,整个欧洲有30多个国家。
一、地理因素。从版图上看,整个欧洲有海峡、内海、海湾众多,境内又有阿尔卑斯、比利牛斯、斯堪的纳维亚、喀尔巴阡山脉,轮廓破碎而又有山脉切割,目前总面积1010多万平方公里,虽大部区域历史上有过统一,但在控制上有极大难度。关于中国,@bigc说,北是森林,大草原,东是大海,西是沙漠,南是大海和茂密森林,相对封闭。@吴东说到了黄河,其实还有长江,两河从西至东,横贯中国中部,有治理水患和受益水利的共同需求。
二、制度因素。中国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宣告了前朝分封制的结束,对试图恢复周礼的儒家,无情地采取了焚书坑儒的做法,废分封,建郡县,设流官,*集权。权力难以有效制约的地方,则采取修好及土司世袭制等办法,以稳定边境。
而罗马帝国,先是共和制,后是君主制,再加一个封建制。封建制的实施,实际上是对现实的屈从。原有的城邦、部落被兼并后,由于战线长,囿于当时的交通等条件的制约,无法直接管辖,交由臣服的首领自治,此时的罗马帝国共和制,其实是自治的共同体。
又因战乱不断,平民与与一些宗法主或拥有强权之人组合,占地自保,既成事实,首领则为领主。又有皇帝按战功分封领地,亦为领主,领主还可以再往下封,其领地与称号均可世袭。这些领主因享有特权,又按级别成为贵族。按照卡尔顿.约.亨.海斯等人所著的《世界史》中的说法,由于封建制分散了国王的权利,“它也就长期地推迟了民族的统一以及在广大区域上建立起稳固的*。”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了各派势力以及军队争斗不休,在这部《世界史》中还说到,在公元217年至270年53年的时间里,罗马帝国就有30个皇帝,差不多每两年就换一个,只有一个是善终的。各封建势力始终是与朝廷分庭抗礼的力量。
在中国西南地区实行的土司制,也产生过类似问题。贵州遵义一带,古称播州,因地处僻远,唐时因常有南诏国(今云南省一带)北侵之乱,唐乾符三年,以承诺封世袭领地为条件,派山西籍将军杨端率兵,从南诏国手中夺取播州,其疆域还包括了今重庆的一部分。杨氏土司王朝,历经29代725年,势力越来越大,于孤峰之上,建海龙囤军事城堡,提出“海龙囤上,半朝天子镇乾坤“,此时已是明朝末年,朝廷震动,动用国库银两,调集多省兵力,计24万大军,兵分八路进剿,播军败退,守海龙囤,遭八路大军围困环攻,再激战50余日攻陷。后史家有说,明朝也因此元气大伤,不久明亡。
之后,土司制成朝廷心腹大患。清雍正时期,对西南地区,还包括湘、鄂等省山区的土司制度,实行改土归流(改土司制为朝廷委派的流官制),不从者一律清剿。稳定了边疆。
三、文化因素。秦不仅实行了郡县制,还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文字。秦亡后,汉武帝发现,孔子的儒家学说,在维护社会秩序上是个好东西,于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构成了维护君臣等级及*王权的正统思想,后来又不断完善,成为主流,长达2000余年。罗马帝国建立后,虽以拉丁文为官方语言,而这一语言又与各地语言结合,变化为多种语言。同时并无一种专为皇权服务的思想一以贯之一。虽也产生过政教合一的政权,但*教与异教久有争斗,而*教本身还有流变。总体上,宗教与朝廷,各成系统,各有所主。这样,在思想文化上,要维系帝国的存在的思想文化力量,也不强。
这样一种演变,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曾经有过一种说法,凡体现为统一的,就是进步的,否则就不是。如果要用此说套用于欧洲的发展,恐怕是不对的。这种说法,是一种主观判断,而历史的演变,是一个客观结果。像欧洲,先有过很大地域的统一,然后又分为现在的30多个国家,实在是力量对比千变万化演变后一个顺理成章的结果。
欧洲地理条件上的破碎多变,政权力所不逮,还有利于人们的多区域居住,形成了区域分工,各扬其长,互为交换,较早地孕育了商业文明。商业文明本身需要的多元化和个性解放,呼唤了起于13世纪末,兴盛于16世纪并席卷整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而文艺复兴开始兴盛之时,正是罗马帝国彻底解体之时。以此作为思想奠基,还迎来了工业*。如果不是这样,就没有后来的发现新*,也就没有现在的美国了。而美国的疆域,是辽阔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12 12:18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