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04 08:1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03 06:39
春节我国古代以腊月初八为年,南北朝以后改为岁末一天过年。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宣布使用公历,同时将旧历年正月初一改为春节。解放前,“除夕,易门神,换桃符,贴春联,祀天地、祖先”,外出不归视为不孝。是日,早起去村头“请已故先人回家过年”;中午“供祭天地神灵”;傍晚凑柴于街前、村头点火,老幼围烤,谓之“烤末阳”以示延伸时日,象征兴旺之日;晚上全家聚饮,吃花生,谓之“守岁”与“分岁”,至半夜吃水饺,谓之“辞岁”。吃水饺前,幼辈叩拜父母尊长,谓之“拜年”,饭后同族乡里互拜,下午或次日清晨同族聚至祖坟烧纸叩头,鞭炮齐鸣,谓之“上年坟”。解放后,易门神,祭天地等迷信活动逐渐废除。除夕全家聚饮畅谈于半夜方眠,吃水饺多改为黎明。饭前,鞭炮齐鸣,幼辈给长辈拜年,饭后同族邻居互相走拜问好。机关、团体、学校于节前多举行春节茶话会,开展拥政爱民,拥军优属等活动。正月初一多举行团拜或互相走访。
新坟为农历正月初二,新坟的意思是指每年正月初二,要给去年一年死去的亲人上坟的日子。
破五为农历正月初五,是要吃水饺上贡的日子,今天每逢这个日子,凡是亲戚家做生意的,所有的亲人都不可以去走亲戚拜年,因为破五的含义是破财的意思。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亦称上元节,始于西汉文帝元年。解放前,“元宵节张灯火,放花炬,酒筵乐歌竞为欢会凡三日。十四日主麦,十五日主谷十六日主豆,月明风,收灯也,有风为歉,无风为丰”。是日“女子以跳绳为戏,名日跳百索”。十四至十六日3天,男子盛饰游街登城过桥,日昕始散,名日“走百病”。富裕之家,晚上吃元宵。解放后,城乡多进行各种文娱活动,如龙灯、狮舞、高跷、秧歌、小戏、武技等。棉区则多放烟花以庆棉花丰收。亦有放灯者,但不普遍。
填仓日解放前,于正月二十五日,“黎明罗灰末于院中,画地作囤,置谷少许于内为丰登兆,名日打囤,以糕祭仓神”。解入后,仍沿旧习,但不普遍。
二月二解放前,每逢农历二月初二,为“龙 抬头之日”,以菜因子谓之“龙球”,以面条或饴饷谓之 “龙须”供祭龙神。解放后,此节逐渐消除。
寒食节 清明节前一天。解放前为纪念春秋时期介子推偕母陷于绵山,晋文公重耳求之不得,入火促其出山,不料焚死,故此日禁火寒食。是日,老幼习吃事前做的“炒面”。解放后,此俗逐渐消除。
清明节解放前,为祭祖扫墓之日。解放后,家村仍有此习。而机关、学校为缅怀先烈,到革命烈士墓、烈士陵园举行纪念活动,已成习俗。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逝世纪念日,亦称天中节。解放前“戴彩符艾,虎节门符,插艾叶于户,以红绿线造百索系儿童臂,日“长命缕”,以竹叶裹黍糯做粽名角黍(粽子)相馈。饮葛莆雄黄酒,用酒洒墙壁以避五毒,午时采面草为膏疗诸毒”。解放后,仍有吃枣粽子的习俗。
天贶节解放前,每逢六月初六“曝书帙、及服,农家挂线于田间”以祭孙光赐福。解放后,该日在农村仍有曝晒衣物、粮食,以防虫蛀之习。
中元节谷称七月十五。解放前,每逢农历七月十四(谓之鬼节)。祭祖先、用蒸包上坟。解放后,农村少数人仍有祭祖习俗。
仲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解放前,“设瓜果月饼祭月,婚姻家馈送瓜饼为应节时物,会亲朋月下欢尝”。解放后,仲瞅佳节,金家团聚,庆祝丰收,改善生活,夜间饮酒“圆月”,亲朋互相馈赠月饼的习俗很盛。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解放前,“登高游玩,赏菊,饮茱萸酒,又用面为糕五色错杂”,以除“不祥”。解放后,多在此节前后举行物资交流大会,开展敬老活动等。
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解放前,“八日为腊,是日,杂五谷果食合而煮”谓之腊八粥,食之可“避灾去病”。讨饭人至可赐其一碗,亦称善粥。解放后,农村仍有以枣、粘米和诸豆煮粥吃的习俗。
小年节农历腊月二十三。解放前,以麦芽糖瓜和枣粘糕祭灶王,祝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地隆吉祥”,谓之矢灶神,家人处出如有不归者不辞灶,节后清扫房间。解放后,祭灶活动逐渐消除,而农村逢此节蒸食枣粘糕,清扫房间,准备过年的较为普遍。
喜庆婚事
传统喜庆 民间的传统喜庆:一是“送喜”,即妇女生小孩后,亲朋携带鸡蛋等营养食品登门送喜庆贺。还有庆“十二”的习俗,即小孩生下12天,亲朋登门送喜庆贺。二是庆“百岁”,婴儿满一周岁,其外祖 将婴儿母子接去过生日,谓之走“百岁”和庆“百岁”。三是祝寿,老人到60岁后,每逢生日,其子女亲朋带酒肉和长寿糕等登门庆寿。
婚事 解放前,订婚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方式是“通媒的结姻缘,男家投启日通启,女家回启日允启,男家纳币女家日聘礼”,讲的是门当户地,论的是身世田园,并多系早婚,男十一二岁即娶,女十六七岁即嫁,有的贫家之女不足10岁就去婆家当童养媳。迎亲,男家备官轿各1乘,男乘官轿,伴随鼓乐到女家迎娶,谓之大娶。只备花轿1乘,无鼓乐则谓小娶。婚礼,在院内天地堂前设香案、置香斗、插弓箭、系红绸,新娘蒙头服、蹈红毯,拜天地后,方得入洞房行“合包礼”。二日拜家庙及翁姑与夫家尊长。三日拜同族与乡里,谓之“拜三”。“女家送酒馔进舅姑,谓之送大饭”等等繁杂礼节。解放后,青年男女逐渐做到婚姻自主,在工作或学习中建立感情,经他人介绍,互相了解。订婚形式,多数以互赠礼物,照订婚像,男女互相走房认亲,亦有沿用旧习的,谓之“过号”,借以酬谢介绍人。结婚仪式改为骑马骑骊,骑自行车。近年来,乘汽车结婚者渐多,也有的旅行结婚或举行集体婚礼,还有的女娶男。喜事新办的习俗,深受群众称赞。但也存有多要彩礼,设红柜收喜礼,大宴宾朋等不良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