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是我们的追求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23 09:47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24 23:35
前辈学者费孝通先生指出,我们应当对中华文化的全部历史有所自觉,有清醒的认识,有自知之明,有自信,且有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我们先是发现自身之美,然后是发现、欣赏他人之美,再到相互欣赏、赞美,最后达到一致和融合。这就是费先生主张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访谈专家:
王建民: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人类学与民族学家
高丙中: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人类学与民俗学家
近年来的美丽赛事越来越多,名目繁杂,人们关注选美的程度也在加深,这一现象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以下是两位学者从社会文化角度谈美、女性美及凤凰卫视“中华小姐”选美。
两位教授对于选美的关注已经有一定的时间了,从“世界小姐”、“中华小姐”到中国本土不同地域的各种选秀,从学术角度对选美有了深刻的看法。
美丽与心灵
王教授:中世纪的西方,身体就被看作邪恶的。后来,笛卡尔将身体与心灵对立起来。在关于精神和身体的西方哲学思想中,还隐含有另外一种性属因素。“精神”有时被等同于理性与文化的男性领域,而“身体”则等同于情感与自然的女性领域。前者明显被再现为高于后者。
到了现代,文化实践者运用身体以建立认同,通过身体语言来表达和区别与其他社会群体的不同,身体美和心灵美开始和谐统一。这样的变化也体现在更多的人在审美方面的追求,服从着人类的审美变化,更多的人的幸福感可以得到满足和解放。
高教授:近代开始欣赏肉体,就是将肉体从宗教符号中解放出来,对美欣赏的综合标准实际上是人类进步的一种表现。但是在中国,选美一直受着官方有意无意的压制,至少是不支持宣传。
近年来对选美的争议,是有道理的。因为东方人的审美和西方人不同,一种群体的审美标准对于另一个群体来说是一种符号暴力,若将西方人的审美标准强加在中国人身上,使西方式选美成为主流的话,很可能对于中国的审美发展不利,所以我们会发出抵抗的声音。
美的力量
高教授:应将选美的两个层面即媒体和现实生活区分开来,选美不只发生在媒体中,应正确的看待选美,这其实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来说将出现更多的机会,而不是给那些可能在选美中被认为不是很美的人以绝望。
王教授:选美本身是双刃剑,比如既可以树立男性权威,又可以打破男性霸权,既可以表现民族认同,又可以突破民族边界。
有观点认为,选美是男权社会的产物,将女性作为男性的欣赏物品来评判。而对于各种选美的批判产生的力量也在推动着社会各界审美的发展,推动着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对话。
现代选美不仅要求外在的美丽,还强调智慧、胆识,比如凤凰卫视的“中华小姐”选美过程,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趋势,创造了一种时尚和潮流,为人们提供了展示多重身份的平台,鼓励大家去追求幸福感。
高教授:没错,这也为现代生活的闲暇时光增添了很多的生活意义。为了获得社会认同开始做一些休闲活动,为了跨越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鸿沟,通过选美——这个社会再生产的机制,超越个人的直观世界和小圈子得到更多的人的认同,这其实也是一种社会的存在方式,选美是社会良性发展的运作行为。
美丽——凝聚中国人的力量
王教授:凤凰卫视“中华小姐”的选举是面向全球华人女性的选美,这个过程其实是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的寻找,同时也在探寻着“大中华”的含义。在“中华小姐”的比赛中,许多相关的项目都在体现着那些除了物质生活以外的影响着群体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的东西。很多海外选手参加比赛很可能就是抱着一种对祖先和根源的寻求而来的。这个比赛同时也给全世界的华人搭建了一个展示的平台,再现了一种文化的归属感。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高教授:其实从每个人的个人经验上看,人作为个体,人和人之间是互相嫌弃的,群体之间有着歧义和偏见,经常会通过贬低他人得到认同,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选美帮助社会去欣赏他人的不同文化类型,把人们的一种嫌弃的心态改为欣赏的心态,改善着不同群体的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对人性微观层面的改善。
王教授:这样两种不同的审美标准将构成一种对话,实现一种美的自觉。
两位教授的共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与自然和谐的宇宙观,表现为文化上的宽容和共享,多元文化之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理念,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和文化相对论思想的结合,是人类美好愿望的表达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24 23:38
我的政治课本上用这句话来阐述文化的多样性
意思是我们既要认同自己的文化又要尊重别国的文化
如此世界文化才会丰富多采,我们可以享受各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