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2 06:2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1 22:36
教授,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博士,曾在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取得本科和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7年,他考取CUSBEA项目赴美深造,1993年于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校区取得细胞、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专业博士学位。1994年起在贝勒医学院做博士后,2000年起在德州大学休斯顿医学院任助理教授。2002年,他归国后担任华大基因研究中心研究员和科研*。2003年北京基因组所成立后,他成为研究员和第一届学位委员会*,同年被聘为北京师范大学特聘讲座教授。
自2002年归国,他作为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课题组长,参与了国际单体型图计划协作组(The International HapMap Consortium)的Steering Committee,并担任两岸三地科学家组成的“中华单体型图协作组”的召集人。这一项目的主要内容是针对不同人群的近三百份样品,在全基因组规模以高密度对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NPs)进行分型测定,绘制出人类遗传的差异图谱。这一项目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续集,对研究复杂性疾病的遗传机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策略、手段和多种类型的详细数据。课题组主持开展的项目包括建立汉族连锁分析的SNP标记位点、视网膜色素变性和藏族高血氧饱和度的遗传分析等。
课题组与多个课题组横向合作,包括胃癌的表达谱和肺癌相关的基因定位及功能分析等研究。在肺癌研究中,与医科院肿瘤所林东昕教授合作,获得重要进展,并在Nature Genetics和Clin. Cancer Res.杂志发表。课题组在自己的HapMap中国卷的8号染色体短臂上对于一个4Mb的倒位区域进行了深入的单体型分析,发现了因为序列图中的“gap”而无法确定的始祖类型,并建立了全基因组扫描分析的方法手段。目前正在进行多个大型隐匿性倒位的多态性分析确定。同时,还在基因组水平进行非经典性一个基因一个蛋白的转录和剪切相关的“多态”性研究。
教授的研究兴趣还包括乙型肝炎病毒的多态性和准种成分的动态变化及其与临床治疗和转归的关系。他已经针对数百份病毒样品进行了序列分析,发现preS2对于抗病毒治疗的相关性,以及病毒重组的分子证据。在NuMA蛋白(Nuclear Mitotic Apparatus Protein)和RNA剪接加工的研究中,他发现了NuMA在细胞周期中的两种特异存在方式的双重功能,对这一论点的研究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下获得重要进展,发现并确认了新的细胞核微管结合蛋白并对其有丝*的相关功能进行分析探讨。目前这一课题作为特聘讲座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深入开展。
教授主持的基金课题包括中科院知识创新重点项目、863、科技部国际合作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历届研究生情况,包括在读博士生、在读硕士生(含联合培养)的总数达到合计7人。
教授的主要论文论著包括与他人合作的研究成果,如《相邻碱基组分与产生SNP的转换或颠换在植物基因组中的研究》、《有丝*期MPM-2磷蛋白家族及其*因子》等。他也撰写了多篇综述文章,如《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及其“中国卷”》、《DNA 序列测定分析仪器进展》等。
曾长青大夫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