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1 05:4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5 13:52
安德烈·巴赞的电影理论主要围绕影像本体论、电影起源心理学、电影语言进化观以及他的重要概念“长镜头理论”展开。影像本体论是他理论的基础,强调电影再现事物原貌的本性,认为电影中的影像与客观现实中的被摄物是同一的,摄影的独特性在于它的自然属性和不让人介入的特权。电影起源心理学则关注电影发明的心理基础,即对完整现实再现的幻想,这决定了电影艺术的发展方向。
“长镜头理论”是巴赞追求现实主义的手段,主张通过连续性和空间完整性来展现现实,避免戏剧化的剪辑,保持事件的真实感。他还提出“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认为电影艺术接近生活,追求纪实特征,特吕弗的《胡作非为》是这一理论的实践例证。
在场面调度方面,巴赞强调空间真实的重要性,主张景深镜头能“纪录事件”而非分割空间,反对蒙太奇的叙事性处理,强调画面的原始力量和多义性,提倡导演通过不加修饰的影像来传达信息。这一理论对新浪潮电影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如特吕弗和戈达尔的作品都深受其理论启发。
安德烈·巴赞是法国战后现代电影理论的一代宗师。1945年,他发表了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性文章《摄影影象的本体论》。50年代,他创办《电影手册》杂志、并担任主编。巴赞英年早逝,未能亲自经历战后西方电影的一次创新时期——法国新浪潮的崛起。但是他的《电影手册》的同事们(即著名的《电影手册》派)掀起的新浪潮把他的理论实践于银幕,为电影带来真实美学的新气息。因此,安德烈·巴赞被称为“电影新浪潮之父”、“精神之父”、“电影的亚里士多德”(区别于“电影的黑格尔”——(法国)让·米特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