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1 20:2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2 22:52
宁波东钱湖,这个历史悠久的湖泊,在古生代时期经历了漫长的稳定,偶尔有升降运动和局部海侵。到了第四纪末,湖面显著下沉,沉积了大量冲积物,周边逐渐形成沙洲,海岸线外的淤积地也随之形成,成为了众多海迹湖泊之一。
早在晋代,东钱湖就被提及,西晋学者陆云在《答车茂安书》中描述了当时的景观,那时的贸县县治在贸山,湖位于县治西部,可见东钱湖在那时已颇具规模。随着时间的推移,湖泊名称几经变化,如‘钱湖’因水源、‘万金湖’因利溥、唐代称‘西湖’因其位置,宋代则称为‘东湖’,反映了行政区域的变迁。
唐朝天宝年间,陆南金担任贸县令,对湖进行改造,开凿并扩大,通过筑堤、筑塘等方式,使之成为人工湖泊,不仅改善了灌溉条件,还惠及了周边七乡。宋代王安石任鄞县令时,又进一步疏浚水道,使湖水清澈,保障了干旱时的水利供应。
然而,南宋时期,东钱湖面临葑草泛滥的问题,南宋乾道至淳熙年间,尽管朝廷和地方官员如张津、姚柘等人多次尝试清淤,但由于耗费巨大,成效有限。嘉定年间,提刑程覃和陈恺尝试通过招募农民采葑并奖励,但后续管理不力,导致湖草问题持续。
直到清代,东钱湖的治理才得到持续关注,清光绪年间,张祖衔和其弟子忻锦崖发起整治,民国初年,陈协中捐款成立湖工局,进行了大规模的湖面整治。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全面修理湖塘、堰坝,有效抑制了湖草的滋生。
东钱湖的历史充满了兴废变迁,它既是灌溉和航行的宝地,也面临着淤积的挑战。历朝历代,人们为了保护和利用这片水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今天,东钱湖虽历经沧桑,但依然保持着其原有的风貌,成为浙东明珠和鱼米之乡,这离不开历代仁人志士的贡献。为了纪念这些有功之臣,当地百姓在青山岙建起了“李、陆二公祠”。
宁波又称钱湖,是浙江省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距宁波城东去15公里,享有“西湖风光,太湖气魄”的美称。东钱湖由谷子湖、梅湖和外湖三部分组成,环湖周长45公里,面积22平 方公里,是浙江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面积为杭州西湖的4倍。湖四周群山环抱,绿树簇拥。湖中碧水清澈,烟波浩渺。无论风雨阴晴,四季更替,都能向游客展示出一幅赏心悦目的画面。东钱湖开凿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