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0 16:3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1 22:30
梅果人工栽培具有重要意义,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多样的药用价值备受关注。梅果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如多种有机酸、维生素、黄酮和碱性矿物质,尤其是苏氨酸等8种氨基酸和黄酮,对维持人体蛋白质构成和代谢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等。梅果的加工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领域,如咸梅干、话梅、糖青梅、清口梅、梅汁、梅酱、梅干、绿梅丝、梅醋、梅酒等。在医药方面,梅果具有多种用途,如咸梅的解热、防风寒功效,乌梅干的治肺热久咳、虚热口渴、慢性腹泻、痢疾、胆道蛔虫、胆囊炎等功效。梅的花、叶、根、核仁等也可入药。梅的木材坚韧而重,色泽美观,是优良的细木用材。梅的腌制品便于贮藏和运输,适合在偏远地区发展,为老、少、边、贫地区提供脱贫致富的途径。
梅的栽培适宜在温暖的气候条件下进行,适合我国果梅栽培地域的年平均气温在12~23℃的地区。在北*带地区(如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区),应选择早春较温暖、雨水较少的地段建立商品基地。梅对土壤的要求较为广泛,平原与山地、偏酸或偏碱土壤均可种植,但应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排水良好、坡度在30℃以下的丘陵山坡地进行栽培,朝南或东西向的坡向较为适宜。梅对工业排放的废气特别敏感,特别是氟化物的危害已成为果梅栽培中的严重问题。因此,建园时应选择清洁的大气环境,避开污染源。
梅的自花不孕现象在部分品种中较为常见,但通过异花授粉可以提高结实率,增加产量,因此需要配置授粉树。授粉树配置比例一般不应少于3:1。考虑到果梅寿命长、树冠较大的特点,栽植密度不宜过密。具体密度应根据管理水平、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及整形方法等来确定。一般株行距为4米×4米或4米×5米,亩栽41株或33株。土层瘠薄的山地株行距为3.5米×4米,亩栽47株。
梅的人工繁殖技术主要包括实生繁殖和嫁接繁殖。实生繁殖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种子成熟时进行,需在通风室内晾干并分层贮藏于洁净河沙内备用。播种前进行土壤消毒和杀地下害虫,播种后覆土并浇一次水,然后搭弓形棚。幼苗分株栽前,先整地、施基肥,当苗高5cm时进行移栽,株行距5cm×20cm,每公顷52.5~60万株。移栽后浇定根水,表土上盖一层农家肥,苗木成活后浇一次稀的粪水,有利于发根。嫁接繁殖可在7、8、9月采用芽接或1、2月采用枝接,嫁接后需保持土壤湿度并遮盖嫁接口,以防止雨水进入。嫁接前15天内不能喷洒各种农药,以避免芽接后死亡。冬春干旱时需及时灌水,但水不能浸入嫁接口。在接芽长到20cm时剪砧,以促进接芽健壮生长,一般在清明前后解绑。解绑后及时灌水、松土、除草,但不能将泥土盖到嫁接口,并浇一次浓粪水。接芽萌动后,要及时抹去接芽以下部分砧木萌发芽,以促进接芽生长。
梅的病虫害防治主要包括立枯病、疮痂病和蚜虫、地老虎的防治。发现病害时可使用波尔多液或甲基托布津溶液喷洒,发现虫害时可使用药剂或人工捕捉。通过科学的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梅的人工栽培可以得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果梅是一种南方特有的水果,它营养丰富,含有多种人体必须的保健物质,如:有机酸、维生素、氨基酸和黄酮等。其中的苏氨酸等8种氨基酸和黄酮,有利于人体蛋白质的构成和代谢功能的正常进行。因此,在各种水果当中,果梅被誉为保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