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0:3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天前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以及强烈的反封建意识的萌发,中国出现了一批具有强烈现代意识的爱国青年。在这个特殊的年代,西潮激荡下的中国新艺术从萌芽状态开始壮大。与此同时,女性的解放思想也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一部分具有新思想的女性开始走出封闭的闺阁,投身到新文化的社会运动中,参与革命。而有很少的一部分女性走出国门,留学海外,学习新的绘画思潮及西方绘画技法,回国贡献祖国的绘画事业。
一.巴黎的绘画之路
在一群醒目的女性艺术家里面,方君璧是独特而重要的一位。被称之为民国六大“新女性”画家之一的方君璧(1898-1986)生于清光绪二十四年,福建闽侯人。相比较其他几位“新女性”,方君壁是幸运的。出生于名门望族,方家启蒙得早,家长送君璧的六兄声涛、七兄声洞、七姐君瑛、四嫂曾醒四人留学日本。在日本,方君瑛和曾醒一起加入同盟会,投身革命。后革命成功,方君瑛、曾醒无意当官,故申请官费前往法国留学,遂带其十弟仲鸣、十一妹君璧同行。1912年,只有14岁的君壁就来到了到法国。当时,留法前辈蔡元培、李石曾等以巴黎以南的蒙塔日城(Montargis)为中心居住,仲鸣和君璧寄读当地中学,周末回家,即在蔡元培和汪精卫教导下学习中文,除熟读古文之外,还练习书法,作诗词。
《良友》画报相关资料
1917年,正值青春的方君璧来到了巴黎,进入了“未里安画院”学习西洋画。因当时欧洲战争加剧,仅三个月后,她随即转往法国南部波尔多城的省立美术学校继续学习,并于1920年毕业于波尔多城的省立美术学校。1920年,方君璧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专门学校受业于画家殷伯(M.HUMBERT)先生,与徐悲鸿为同班同学,成为了第一位考入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的中国女学生。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她的先生曾仲鸣获里昂大学文学博士。于1922年他们在法国安纳湖畔结为夫妻。半世纪以前,在保守的中国,女性欲以绘画为终生事业实属极不平常,何况方君璧当时年仅十九,以一年弱的少女奔赴法国学画实是令人钦佩。
1924年,方君壁首次参加法国春季沙龙,成为第一位参加此沙龙的中国女性,其中作品《吹笛女》由巴黎美术杂志刊为封面。作品在巴黎“沙龙”陈列之后,巴黎妇女画报就立刻给予介绍,被誉为“东方杰出的女画家”。方君璧作为第一个女画家在巴黎最有名的绘画展览展出,向法国人展示了东方闺秀的才气与追求。其中有一段评述:女士的作品中尤使人注意的有《吹笛女子》及《拈花凝思》。后一幅用笔严整,着色鲜妍,真像他老师殷伯的杰作。而“吹笛女子”一幅,观玩许久,便觉女士一方面学习欧洲画法,一方面保存着她的民族天才,和中国画中飘逸的神态,潇洒的笔意。
尽管如此,巴黎的浪漫与自由,并没有阻止方君壁的爱国之心。1925年,离开祖国十三年之久的方君壁,受广州大学及执信学校的聘请,回国任教一年。其艺术深为岭南艺术界所推重,国民政府以巨金购得她的作品,挂于中山纪念堂。1926年,方君壁继续返回巴黎高等美术学校校长勃纳尔画室进修学习。
二.中西融合的探索
而后于一九三零年方君璧再次归国,她追从以西画技法改革国画的岭南派大师高剑父、高奇峰,同游祖国山川切磋绘画,并于一九三二年开始尝试用中国笔墨绘画。
在其后的艺术创作生涯中,方君璧不承袭临摹传统的学习途径,始终坚持写生,在油画创作方面,她取透视及素描技法,辅以近水彩透明的薄色调,取材于中国的山川人物,营造一种恬静幽深的诗趣,建立了深具个性的绘画风格。她对于中西画法的表现方式,与其说是对国画和西画的回归与叛逆,不如说是对于两者的反哺和回应,与其说是折中妥协,不如说是融合和消化。她曾说过:“我是想把西画解剖学、透视学等原理,融合到国画里来, 改正国画种种不合科学定律处,能否成功,我亦不计。”由此可以看出她在艺术上的无怨无悔和探索精神。
方君壁在艺术探索之路上,经历了自然与传统的融合,她创作了大量的绘画作品,形成了闺秀之门里独树一帜的女性艺术家,在中国历史上可谓难得。她的艺术的特色表现在三个方面:一,纯真质朴的表现出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三,娟秀的艺术气质具有深厚的感染力。三,严谨的轮廓与传统绘画写意的自然结合。方君璧尝试用稀释的颜料在绢上画油画,强调轮廓线和固有色,强调勾线平涂,在工具材料和技法语言上融合中西,创造民族的新美术,在艺术语言与材料上推陈除新,大胆开拓。虽没有发表如徐悲鸿关于中国画改良的宏论,也没有发表像林风眠关于中西调和的理论,但方君璧的作品展现给我们的是中西艺术的一种探索与追寻。正如巴黎“沙龙”之后的评价:“其画能合东西两方特长,西画重逼真,劣者则流为苦涩无味,东画主神韵,劣者则必至虚无不肖,今方女士拾短取长,故正为可观”。
在丈夫遇难后的十多年间里,方君璧继续努力绘画,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与拓新。在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一年之间,方君璧的绘画两次在法国再次展出,她的”中西融合“的崭新的风格,遂深得巴黎东方博物院(Cernuschi Musee)院长(Rene Grousset )的赏识。定居美国波士顿后,纽约画派抽象表现主义正是高峰,但是这都没有影响方君壁的绘画风格,方君壁一直保持着一个稳定、探索的独特风格。他的风格并不是传统的国画,也没有完全走写实的西画之路。她的画不是抽象也不是纯写实。她的作品没有粗俗,也无甜巧之忌。绘画作品充满了耐人寻味、充满人间温暖的抒情味道。
三.对艺术不朽的追求
孙福熙在《北京乎》的撰文中写道:“方君璧女士回国后担任广东大学及执信学校教授,她使数百青年得到极良成绩外,还能自己用功,作成数十幅的巨画,这是使我惊喜而且仰慕他对于学术的壮志的。她联合两校及市立美卫校女子师范校与研究美术的“亦社”等围体的爱美者组织一绘画展览会,以慰劳统一广东前敌革命军人。”
方君璧对绘画的热爱与执着,多见于朋友的撰文与信件对他的评述,孙先生指出她执画笔如对于灵魂的亲近不离,他潜心于自然,如他高尚的灵魂涵养在自然中。更有好友苏雪林曾在《归鸿集》中写道:“我从未见过一个艺术家像君璧这样,对于绘画这么的热爱,这么的执著,这么的竭忠尽智来从事,这么的视同第二生命不能片刻离的。里昂时代的君璧,我不深知。巴黎时代的君璧,则见她无冬无夏,无昼无夜,总是一笔在手,一有机会便坐下来挥挥洒洒,好像饭可以不吃,画非画不可似的。” 为了绘画,方君璧可以说终其一生的追求都在于此,她的纯真与质朴,她的一生孜孜不倦的努力,成为了一位优秀而成绩卓然的女性艺术家。
以国画材料所画的人物,可以称为方君璧的代表作,她不但能成功扑捉人物的神韵,更能运用国画这样难控制的绘画媒材,表现出画中人物皮肤、头发的柔软与光泽。她观察事物细微入至,充满爱心,体现了女性画家独特的观察视角与细腻温婉的思维。他的笔调是如此阔大的,它的无微不至的精妙只用简约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这里,包藏着久违辛勤的功夫,包藏着大画家的奥秘。
四.展览的丰硕成果
方君璧除了对绘画的勤奋之外,对于祖国的艺术教育与中国的艺术传播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法国期间,她曾经两次回国在艺术学校教学。她的画展在历史上同期画家中也为最多,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英国、法国、巴西、阿根廷和日本均举办过画展。1974年,为了表达对这位将自己一身都奉献给艺术事业的名门后裔的尊敬,巴黎东方艺术馆专为她举行了“方君璧从艺六十年回顾展”,可见其巨大的艺术成就。
1978年香港艺术中心为方君璧女士做了她在香港的第三个展览《方君璧作品回顾展》,适时正值方女士八十寿辰。展览策划主任王润生的序言称:“方君璧是近代画坛奇葩,亦为一杰出女性。”那次展出的作品八十余幅,包括了从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七五年的油画和国画,展示了一位处身于百年巨变中的中国画家半个世纪的艺术历程。
1949年,方君璧于日本做了多个展览,后回到法国重访巴黎参加大皇宫艺术展览。1957年方君璧携三个孩子移居美国波士顿。1972年回国,十月六日晚周恩来总理接见了她,并与她交谈到深夜。1978年她作为第一个海外的中国画家被邀请在美术馆举办画展,并留居祖国一年,共画作品一百余幅,其中送交了中国政府四十多幅作品,为国家收藏。1984年巴黎博物馆为她举办了“方君璧从画六十年回顾展”,给予这位在巴黎起步的东方女画家得艺术生涯以充分的肯定与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