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1-08 09:5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8 10:08
焦虑症和社交恐惧症是两种常见的焦虑障碍,焦虑症的敏感、多疑、担忧等症状和社交恐惧症的“怕人”症状,与精神*症的关系妄想和被害妄想有时极为相似,有时连精神科医生也难以鉴别,导致误诊。而氯氮平、奥氮平等抗精神病药物既可治疗精神*症,又有很强的抗焦虑作用。所以,当焦虑症或社交恐惧症被误诊为精神*症,并按精神*症用奥氮平等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时,也常有不同程度的疗效,导致误诊误治长期得不到纠正。
焦虑症、社交恐惧症,也包括其它焦虑障碍(如:强迫症、惊恐障碍等),与精神*症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现象,就是内心缺乏安全感,这可能是导致这些疾病的某些临床表现相似的原因,从而导致误诊。
部分焦虑症、社交恐惧症患者同时患有人格障碍(如回避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等),这时不仅治疗难度增加,其临床表现与精神*症可能更难鉴别。
有时焦虑症或社交恐惧症与其它焦虑或焦虑相关疾病共病,例如,还同时患有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或癔症等,如果还伴有人格障碍,就极易误诊为精神*症。属这种性质误诊的病例还真不少,当这些病例转诊来我这里时,通常都已按精神*症治疗了好多年。
虽然大多数焦虑症和社交恐惧症是慢性疾病,但若能按焦虑障碍接受系统治疗,通常都能治好,而不需要一辈子吃药维持。如果误诊为精神*症,用抗精神病药物长期治疗,只是抑制其症状,如果其内心冲突或心结不能化解的话,焦虑症和社交恐惧症的症状可以反反复复几十年。
还有很少一部分焦虑症和社交恐惧症可以不治自愈,当这类焦虑症和社交恐惧被误诊为精神*症,并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时,会出现彻底治好的情况,停药后多年表现正常。这更加说明是误诊了,因为这不符合精神*症的病程规律,精神*症是需要长期用药物维持治疗的,通常停药就会复发。
那两者间如何鉴别呢?
一是要看相关疾病的其它症状,如考虑是精神*症,那还有没有精神*症的其它症状?如考虑是焦虑症或社交恐惧症,那还有没有其它焦虑症状?
二要看求治的*,焦虑症和社交恐惧症的求治*通常较强,但也有个别是不强的,而精神*症发病期的求治*通常是不强的,甚至坚决拒绝治疗。
三要看其症状有无感染力,例如,周围亲人常能感受到焦虑症和社交恐惧症的痛苦情绪。
四要看协调性,例如,焦虑症和社交恐惧的思维与情感反应是协调的,而精神*症在急性期的思维、情感、意志行为、表情、周围环境等因素之间出现不协调现象。由于精神*症本身并无特征性症状,所有精神*症的症状都可见于其它疾病,所以,是否协调这一点在鉴别精神*症与其它精神疾病方面就非常重要,但这往往需要精神科医生用专业的眼光才能识别到。
五从遗传的角度观察,包括父母的性格特征和家族精神疾病遗传史。这里有一点要注意的,我们国家以前诊断精神*症的标准太松,很多其它精神疾病被误诊为精神*症。如果患者父亲说:“她妈年轻时患过精神*症,后来治好了。”那医生需要进一步询问,以确定他妈当年是不是真的是精神*症。如果患者父亲继续说:“治疗了2年,就好了,这十几年都没吃过药了,工作生活都很正常。”这时就很明确了,他妈当年精神*症的诊断是错误的,因为这不符合精神*症的病程规律,考虑可能是情感性疾病,从遗传的角度就不支持孩子精神*症的诊断。
六、其它因素:如患者病前性格特征?小时是否多病?有无父母过度保护等。
七要看治疗反应,如曾单用心理咨询或抗抑郁药物治疗好过一两年,就强烈支持是焦虑症或社交恐惧症,因为单用心理咨询或抗抑郁药物治疗精神*症通常不会有明显疗效。但用奥氮平、氯氮平、奋乃静等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有效,则不具鉴别诊断意义,因为这些抗精神病药物既可治疗精神*症和双相障碍,又有抑制焦虑症状的作用。
如果还鉴别不了,可以考虑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诊断性治疗,单用氯硝安定、罗拉等抗焦虑药物治疗,或单用抗焦虑作用好的抗抑郁药物治疗,如果效果好,则可排除精神*症,但治疗效果不好,还不能排除焦虑症和社交恐惧症。
最后,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跟精神*症不同,焦虑症和社交恐惧症的发病,心理因素在其中起的作用要大一些。我们常说焦虑症状是有目的的,有功能的。
例如,焦虑症和社交恐惧症的形成,避免了患者内心冲突的启动,或者是缓解了家庭危机。如果焦虑症和社交恐惧症被医生正确诊断和治疗,则意味着患者要重新面对内心冲突,或者父母要重新面对家庭危机,这可能比焦虑症和社交恐惧症更痛苦。所以,临床上有时会出现这种情况,孩子和孩子父母都迫切希望能治好病,却无意识做出这样或那样阻碍医生进行正确诊断和治疗的行为。有时,还会见到这种情况,孩子的焦虑症和社交恐惧症治好了,父母却离婚了。一些大型的心理咨询机构,间中会见到更反常的情况,孩子的病治好了,父母却来*。所以,在诊治焦虑症和社交恐惧症时,医生若能及时识别这种来自患者或患者家属的阻抗,可避免治疗被过早中断,或被患者或患者家属无意识导向误诊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