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7:2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5 13:42
根据智联招聘最新报告,2023年应届毕业生中,来自工科专业的获聘比例遥遥领先于其他学科,达到56.9%。火热的数字背后,却依然难掩工科人才供需错配的困局。
去年,尹英从国内某重点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本科毕业后,供职于国内一家头部车企,如今,他每天的工作是测试新车的性能。
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学校的培养更注重学生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但这对于他这样本科毕业直接就业的学生帮助很小。在他看来,学校的每一门课程“留给学生思考和总结的时间特别少”,学生很难有足够时间去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他认为,大学的一些培养内容脱离实践太远,“我现在的工作能力大都是自学得来的”。
王连是某能源企业的高级工程师,站在企业角度,他对《中国新闻周刊》坦言,现在工科毕业生对工程的接受度、认知以及实际动手能力都太弱了,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也就相当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个工科本科生的水平。“我们一般不招应届本科毕业生,因为好几年都成长不起来,除非他已经在相关领域有三到五年的工作经历。真正适配我们的工程人才很稀缺。”
今年3月,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包括曹德旺在内的数名企业家联名发文,呼吁扭转工程人才培养中的“工科理科化”现象,例如,教师宁愿或不得已在黑板上教修机器、教盖房子,也不愿或无法下车间、下工地去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本科生实践机会少,实践多停留在企业参观层面。文章称,如果不解决“屈从论文、难下工厂”的问题,“中国制造”极可能遭遇大面积空心化。
“只会纸上谈兵,也更喜欢纸上谈兵”“屈从论文,难下工厂”……13日,一篇题为“苦学四年企业没法用,工科教育怎么了?”的报道,再度引发公众对“工科理科化”现象的讨论。
人们经常将工科和理科放在一起说,其实它们区别很大:前者重在实践应用,后者重在理论学习。所谓“工科理科化”,简单来说,就是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越来越偏向理论科学,重视论文发表,忽视实践创新,即工科教育领域的“脱实向虚”——这并非否认基础理论的价值,而是理工科人才培养应当各安其位、各得其所。
教师上课靠念PPT,学生考试靠突击,课本内容阅过无痕……不得不说,此类现象相当普遍。而等到学生进入大三大四,准备参加专业实习,或是需要选择职业方向的时候,不少人要么慌不择路,要么感叹为时已晚。
“只会纸上谈兵”是表象,“喜欢纸上谈兵”更要引起警惕,这折射出一种系统性的功利思维。比如,“唯论文”之风虽有所消停,但“惯性”仍然很大,“指挥棒”一旦走偏,工科教师难免为了“出成果”而追逐“宏大理论”。
一方面,要破除不合理的体制机制,制定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扭转不良风气;另一方面,学校也要主动和业界深度融合,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各自优势,让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尽快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