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3:2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1 20:22
干细胞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加拿大科学家恩尼斯特·莫科洛克和詹姆士·堤尔的研究开启了这一领域的探索。1959年,美国首次通过体外受精技术(IVF)培养出动物胚胎,这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60年代,小鼠*畸胎瘤的研究揭示了胚胎生殖细胞(EG细胞)的干细胞特性,特别是胚胎癌细胞(EC细胞)。1968年,Edwards和Bavister实现了体外培养第一枚人卵子。70年代,EC细胞被注入小鼠胚泡,形成杂合小鼠,尽管这些培养的SC细胞染色体异常,但它们作为胚胎发育模型的意义不可忽视。
1978年,Louise Brown,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在英国出生,标志着人类生殖技术的重大突破。1981年,Evan Kaufman和Martin从小鼠胚泡内细胞群分离出ES细胞,并建立体外培养条件,这些细胞可分化为正常二倍体,具有形成三个胚层潜能。同年,人们开始尝试将ES细胞注入小鼠体内,诱导形成畸胎瘤。
1984年至1988年,Anderews等人从人*畸胎瘤中分离出多能的EC细胞,可用于分化成不同类型的细胞。1989年,Pera等人的研究中,人EC细胞能产生三个胚层的组织,尽管非整倍体,但其分化潜能有限。进入90年代,体外培养的人胚胎组织开始被用于获取ES细胞,如Thomson在Wisconsin的团队和Gearhart在Johns Hopkins的研究,他们分别从胚胎组织中成功培育出全能的干细胞。
2000年,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科学家Pera、Trounson和Bongso利用夫妇捐赠的胚泡内细胞群成功分离出人ES细胞,这些细胞在体外增殖且保持正常核型,能分化形成三个胚层的体细胞。2003年,皮肤细胞与兔子卵细胞的种间融合技术为胚胎干细胞研究提供了新途径,而2004年,Massachusetts Advanced Cell Technology的成果展示了克隆干细胞在活体动物中修复心肌损伤的潜力,这标志着克隆技术在治疗领域的一大进步。
干细胞(stem cells, SC)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self-renewing)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根据干细胞所处的发育阶段分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细胞)和成体干细胞(somatic stem cell)。根据干细胞的发育潜能分为三类:全能干细胞(totipotent stem cell,TSC)、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 stem cell)和单能干细胞(unipotent stem cell)。干细胞(Stem Cell)是一种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的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和人体的潜在功能,医学界称为“万用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