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6-14 16:0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14 16:04
铁壶于台湾日渐流行,并在2007年前后开始进入大陆喜茶人士的视野。很快,它就以造型,文化底蕴等因素打开了中国市场。
铁壶极重,容量也并不大,并且价格也远超于普通的煮水器物,它的价值在何处?
艺术性,手工锻造,耗时漫长,独一无二,数量上的限制,给这些沉重的铁器赋予了一层名为”稀有“的荣光。
这些漂亮的物件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渊源,它们来自哪里?起初就是现在这个模样吗?荣耀一直伴随着它们还是也曾经光芒暗淡过?
缘起
400年前,小京都盛冈。
南部信直,风云变幻中的强者,修筑了盛冈城,正式成为藩主,拥有了这片土地。这是一块对铸造业来说得天独厚的土地,盛产铁砂、岩铁等优质的铁资源,以及配套生产中需要的川砂、黏土、漆和炭等原材料。
占据了这片土地的南部信直,立刻大力发展铸造业,并从京都等地邀请来众多优秀的铸造师。
铁器制造,于盛冈蓬勃兴起。
初现
时间向现代流淌100年,藩主之位传到了利雄公这里。此时茶道已经风行于上层社会,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甚至很多官员之间的交往都是借由喝茶建立的。
煮茶,自然需要沸水。
南部家族把持的盛冈地区产出的汤釜(煮水用的铁锅),被幕府和各地藩主频繁互赠,或赏赐给武士。
盛冈铁器声名鹊起,又由于盛冈地区的藩主姓南部,渐渐的,南部铁器代替了盛冈铁器,广为流传。
南部汤釜虽因其质优而得以普及,但作为一只没有提梁和壶嘴的铁锅,使用时需要用勺子舀出沸水,用得久了自然觉得有些不便。恰巧此时,开始流行一种新的煎茶法,隐隐将对铁釜的升级需求显露出来。
有需求,就有改进的动力。
利雄公的御用釜师三代小泉左仁卫门,给铁釜开了个口,铸上一只壶嘴,再在釜上部安了一条能将釜提起来的提梁,并将釜的体积缩小。带壶嘴、提梁,缩小后的铁釜就成了铁瓶(即铁壶)。
铁壶用起来更加方便,很快就代替了原来的铁釜,成了煎茶必备,风靡整个日本国土。自此以后,铁壶的制造再没有脱离过提梁、壶嘴这个雏形
分流与兴盛
铁壶替代了铁釜,成为茶道中必不可少的器具之后,它的发展开始出现分流。一支面向普罗大众,为南部壶;另一支走阳春白雪的路线,名京都壶。
两派间的不同,风格与使用人群是其一,铸造方法为其二。
南部壶,非地理意义上的南部,而是上文提到的起源地盛冈地区的藩主姓南部而得以命名。
朴拙,南部壶最大的特点。使用传统铸造法,壶身几乎为黑色,壶盖、提梁与壶身使用同种材质,颜色也一致。整只壶浑然一体,乍一看黝黑无华,细看则有各式暗纹,低调的很。
想要获得一只南部铁壶,需要经历大致四个部分,历时至少两个月。先构思,然后做铸型(模具),接下来溶解浇铸,最后加工,粗略分为这四大工序。
构思确定铁壶的型状、纹饰、壶盖、壶嘴、壶的大小所有的一切都要想好,做到“心中有把3D的壶”。
制作铸型这是南部铁壶制作过程中最独特的一步。
1先以原木(现多用铁板)制作壶上半部,下半部与壶盖三个部分的木型。木型为片状,用于转刮川砂黏土混合物制作铸型。
以薄铁片制成的“木型”
2取来一只粘土实型(圆环状粘土圈,厚实,中间空心部分用来制造铸型),放入细川砂与黏土的混合物。正中间插入做好的木型,开始旋转。
一圈圈的旋转中,不停添加更细腻的砂土混合物,直到刮出平滑细腻,符合设计者要求的形状为止。
3在由川砂和粘土构成的“砂模”干燥之前,要给它纹上想要的花纹。在南部铁壶的制作中,通常是以金属棒将纹饰押入砂模,这样浇铸出的铁壶纹饰温润平滑,才是合格的南部铁壶。
4由于铁壶是中空的,所以还需要制作一个中子放在砂模里。放好之后,900℃炭火高温烧一烧,铸型正式做好了。
中子比砂模小一圈,这一圈空隙就是铁水发挥本领的空间,也就是铁壶真正的诞生地。
之后的溶解浇铸和深加工要容易理解很多,铁水灌入铸型中,冷却后取出,再次于900℃的木炭中加热形成防锈的氧化膜,之后边加热边上漆,打磨上提梁。成为一只可以陈列在商品架上的南部铁壶。
回顾一下制作过程中使用到的原材料:铁砂、川砂、黏土、炭、漆,每一种都可以在盛冈地区找到丰富储量,此处铁壶制作的兴盛,完全是水到渠成。
京都壶,指京都地区打造的铁壶,亦叫关西壶。阳春白雪,主供富裕阶层使用。
一点都不低调,盖子通常由铜打造,上配莲花等造型的壶钮,提梁形态各异,用于仪式中极尽端庄奢华之意。
与南部壶不同,京都壶采用的是失蜡法铸造,没错,就是我国古代普遍用来制作青铜器的失蜡铸造法。
先以蜡雕刻出需要制作的形状,然后附砂,烤模。加热过程中蜡融化流出,留下一只成型的砂模。将铁水注入砂模中,冷却凝固后敲碎砂模,获得铁壶。
最后一步敲碎砂模的操作,直接赋予了京都壶“唯一性”。
在手工制作的前提下,每一个蜡型与砂模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设计的样式相同,呈现在手工雕刻的蜡型上,也不可能出现两只一模一样的。
模具用一次就砸碎,每一只壶都具有不可替代性,仔细想想,好像也很符合皇室贵族的炫耀标准。
京都壶的制作工艺特别讲究传承,第一个利用失蜡法制造出带有浮雕的铁壶的四方安之助,算是京都壶派系的开创者。
那是1800年前后的事情,平平无奇的煮水铁壶只是被当作器物使用,但是煎茶已经风行于富裕阶层,隐隐开始有文化滤镜的加成。
龙文堂的创始人四方安之助敏锐地感受到了茶道的上层设定和铁壶的平凡之间的欠缺,他觉得频繁出现在煎茶过程中的铁壶,也应该和茶具一样高大上起来。
利用隔壁中国曾经的失蜡法技术,他铸造出了带浮雕图案的铁壶,果然,深受贵族阶层喜爱。一传十,十传百,京都有个人会造奢华版铁壶的消息不胫而走。龙文堂携京都铁壶迎来了事业的春天。
后来,龙文堂二代釜师的得意门徒学成之后,自立门户,建立龟文堂。
另一位门徒虽未建立堂号,但以“藏六”落款代代相传,因其设计糅合了中国青铜器的图腾纹样,风格及其独特,一直是皇室御用釜师。
就这样,在四方安之助奠定了铁壶在茶事中的地位后,京都壶派系名家辈出,精品不断,一时间百花齐放,称得上是京都铁壶的高光时刻。
很快,明治维新开始了。意识到出口和附加价值重要性的日本政府,大力向海外宣传铁壶的制作工艺和艺术性,尤其是京都铁壶繁复的纹饰,极具东方韵味的造型,敲开了欧洲的大门。
一时间,风头无两。
没落与回温
1939,罪恶的开端。
与武器制作相关的各种资源,铁、铜等金属,都受到了严格的控制。同时政府征召了大批铸造师从事武器生产工作,仅留下少部分人继续铁器的制造。
而这种制造,仅仅是为了保持技术不失传。在战争机器面前,不需要任何艺术创造。
战后,铝制品来了。它们更轻,更便宜,很快就占领了战后一片贫瘠的日本市场,民众对铁器的需求大幅度降低,更别提煎茶用铁壶这样奢侈的器物了。
食不果腹的年代,喝茶什么的,都是浮云。
就这样,南部铁壶和京都壶不可避免地走向没落。
南部壶最惨烈的时期,继续从事铸造工作的釜师仅剩下16人,不过好歹是将技术流传了下来。
京都壶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这一场浩劫之中,不仅前文提到的龙文堂、龟文堂技艺皆失传,整个京都壶的制作工艺都在昭和年间销声匿迹,现存的铁壶损坏一把少一把,不知何时就会彻底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千禧年后,政府开始扶持传统工艺,铁壶重新走进世人眼中。
与曾经纯手工制造不同,现在市面上大多数的铁壶为工业产品,新的制作方法和批量生产的模式,令现代的铁壶失去了老铁壶的艺术性。
御釜屋手工砂铁壶的原材料:
当然,作为煎茶煮水的器具,它依旧十分优秀,不求收藏的前提下,买它足矣。
收藏家们追逐的则是带有浓厚文化气息,经过岁月洗礼的手作铁壶,这些老伙计现存不太多,每一把都弥足珍贵。
也多亏收藏家们对手作铁壶的推崇,让目前南部地区(岩手县)依旧坚持手作的铁壶工坊能够继续传承下去。虽然京都壶坏一把少一把,幸好南部壶的生命之光还亮着。
铁壶的兴衰,一场时间与传承的较量,一场倾国之难下的坚守。值得庆幸的是,这世间,总有些人愿意举起火把,哪怕它只能带来点点星光。
来看一看吧,来岩手县,看一眼这滞留人间的国技至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