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14 18:4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29 09:52
最近看了《披荆斩棘的哥哥》,新的一期网友惊喜发现言承旭更愿意表达自己了,在节目中越来越活泼了。而也就在不久之前,言承旭刚参加节目时的种种表现让网友直呼惊讶和心疼,并怀疑他有社交恐惧症。
另一方面,与 “社交恐惧症” 相对应的一个名词 “社交牛逼症” 从诞生之初已持续走红网络,各短视频博主轮番上场,呈现了多个“社恐”和“社牛”大相径庭的名利场。
但从某种角度来看,也许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行为背后,本质并无不同。
社交恐惧症的主要表现为对于各种人际交往活动存在抵触、逃避行为,并会出现一些躯体症状。例如:不敢公开发表演讲、害怕与人沟通、无法与人对视、逃避别人的眼光、逃避各种公开场合等。在躯体症状上,可能会出现心跳加速、手抖、脸红、尿频、出汗、头晕、身体疼痛等现象。
言承旭在《披荆斩棘的哥哥》前几期时,被网友定义可能有社交恐惧症,具体表现在:
看到这里,言承旭是否有社交恐惧症还不确定,但我们确实看到他存在着对社交的回避、紧张和害怕行为。
那么,社交恐惧到底是在怕什么?
言承旭表示,第一次见节目组时很紧张又害怕,因为他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样的人,之前有一些节目组,他就只想要找到自己想要的,你不好的东西,然后把他无限放大。
从言承旭的表达来看,他是在恐惧人。 因为他的以往经验告诉他,人是不安全的,不可信任的。人会带来一些难以承受或不可预测的伤害。
通常来说,社交恐惧一般恐惧的人是异性、上级或是陌生人。对于他们来讲,他们不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和经验去应付这些人。抵御这些不安全的方式则是尽量避免与他们接触,避免不了则尽量缩在角落做隐形人。于他们来讲,不被关注的黯淡就是安全。
而社交牛逼症,定义是在社交方面毫不胆怯,无论是陌生人还是半生不熟的人,都能做到游刃有余的交谈。不怕别人的眼光,不担心被人嘲笑和冷落。
网络上呈现的是画面是:拽住一个路过的人,开始嗨聊起来;突然对着冰雪蜜城的店员跳舞;声音高而洪亮,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对于社交牛逼症人来讲,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大概就属于社牛的一种,她到哪都能快速和人打成一片。聚会时嘻嘻哈哈,穿梭于人群嗨聊。她在哪,那就是焦点和C位。闪闪发光的她,曾经让我羡慕不已。
综合来看,社牛最明显的呈现就是求“关注” 。所有人都在关注她,而她也乐在其中。这种关注另一层面来讲也是来源于她使用各种手段后的获得。所以,相较于其它人,社牛对被“关注”这件事是高程度的渴望。
关注感的背后是期待着被看见、被重视、被需要。也许对于他们来讲,关注意味着存在,存在将带来内心的稳定与安全。
回看言承旭的成长经历,在他12岁的时候,父亲因病过世了,这让年纪还小的言承旭不得不担起养家的重任。他去工地搬过砖,当过服务员,做过酒保,还摆过地摊。
12岁,正值青春期,需要同性父母做为男性榜样,形成角色认同,使他能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父亲功能是力量、规则,这部分的缺失让我们看到,虽然言承旭年少时吃过很多苦,并没有使他看上去变得很有力量。观众对他的评价是:敏感、脆弱、少年感满满。
简言之,现年44岁的言承旭更像个孩子。也许对于他来讲,父亲的离去,使他永远的停在了少年期。可以看到的是,这部分对他的事业经营和婚恋关系都有造成影响。
人际交往首位是信任,我们首先要确保安全的环境、安全的人,这个是需要时间的。
好比人与人初次见面时,最常用的是握手礼。听说此礼节起源于远古时期,那时兵器制造业远没有现在发达,敌我双方在交战时会投掷石头进行攻击。而在和谈期间,双方见面摊开手,并握住对方的手,以确定手中没有武器。
但社牛直接越过了信任这个过程。这里我们看到了社交中的防御,不同于“社恐”的回避防御,社牛的则是隔离。
而我的那位朋友,她的成长经历则是:
对于她来讲,成长阶段想要活下去,需要过度的调动内部的力量,以来侦察环境恶劣程度和成人的兴趣好恶。一个孩子,过早的需要保护自已,在成人的需要和欲望中游离。
所以,让成人高兴,早已成为生存的本能。在自我摸索中习得的社交形式中,讨好是主调,因为他们成功得到了想要的关注和存在。 至于社交中的警戒心、边界感在生存面前无足轻重。
当一个人在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爱,就以爱为桥梁向外发展。
而对于社恐来讲,外部世界太可怕,我的力量只可供我躲在小小的可控世界里。
对于社牛来讲,外部世界太可怕,铆足劲头让所有人都高兴,我才能活下去。
在《披荆斩棘的哥哥》中,我们还看到了另一种社交方式。长胜将军李承炫在承担做为队长职责时,队员沟通时体现的全程是尊重和共情,获得了观众和哥哥们的一致喜欢和肯定。这实际是稳定和温柔的结合词,源自于内心爱与力的传递,彰显着母性功能和父性功能的整合状态。
结合李承炫成长经历看,得益于个人成长提高后和被再生家庭温暖的正向反馈,也是与父母关系和解和释怀的结果。
综上,普通人想从容的面对社交这件事,考虑从以下几点进行。
a.社交也许并不是必须品
对于某些人来讲,社交并不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他们可能更享受独处。因此,你选择是否社交取决对社交这件事你是否有愉悦感,你的感受最重要。
那么,当做到这些,再被定义为“宅、太内向、交往障碍”等等词语时,或许你更能坚持自我,不会因为压力而被迫社交。
b.社交能力不足影响到工作和生活
如果是重度社恐,已经严重影响到工作和生活,需要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心理咨询中,对社交恐惧的处理通常为系统脱敏疗法、暴露冲击疗法。
对于轻度社恐来讲,有关于追求完美和面对缺陷的羞耻心理是需要做心理建设的,在此前提下勇敢的、循序渐进的暴露于自已害怕的场景中,从而降低对于社交的敏感度。
c.成年“我”,不再用讨好换取生存
当我们的成长环境过于恶劣,而儿时的我们又那么弱小,唯有依附成人还能获得生存的机会。
只是,当我们把全部的精力花费在他人和外部世界上,无人关照的内心自我是荒芜的。我们可以告诉自已:我已经长大了,拥有做为人的尊严、权利、力量。
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向外投射的讨好收回,转注于关照自我,重筑属于自已的安全基地。